
在生活中,有不少家长常常抱怨说,自己真的束手无策了,孩子学习完全没有动力正规股票配资门户,一点也不自觉,不认真。每次要孩子读书写字,他们都是一副白眼翻到底的样子,就算把孩子安排在书桌前,孩子的心思也不在学习上,总是东搞搞西玩玩。
父母都知道,想要孩子认真学习,首先得让他们喜欢上学习,培养起孩子学习的自驱力。可是,自驱力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。我们希望孩子充满动力,但实际上却经常做了很多和自驱力相悖的事情。比如,家长以为给孩子多些建议、多些指导,多给些奖励,他们就会更有动力。但结果却常常令人失望,孩子们对这些建议和道理却抗拒得厉害,甚至走相反的道路。
很多父母为孩子缺乏自驱力而苦恼。这些父母大多积极主动、努力勤奋,而且在事业上也有所成就。但是,他们的孩子却似乎没有继承到父母的积极努力,总是需要父母不断催促、叮嘱,才肯动起来学习。有些孩子甚至对所有事情都毫无热情。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?其实,核心在于孩子失去了内在的动机和真正的自主,无法获得持久的动力。
那么,什么是自主?自主性是怎么形成的?如何实现自主?我们又是如何不经意的破坏了孩子的自主性,以及父母该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自主性,让孩子拥有学习的自驱力等等。我会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文章中告诉大家。
今天,我们先来说一说,什么是自主。
自主,这个词源于自我管理。实现自主,意味着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,也就是说,凭自己的意志做事,并感到自由。当我们自主行事时,就是因为我们真心想做某件事情,而不是因为别人逼着我们做。我们会全身心投入,充满兴趣和决心,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,我们真实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比如,写文章或讲课。如果我强制地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写出文章、必须直播讲课的话。注意,这时候,这已经是一个我不得不做的任务。这样的话,我会慢慢的变得很累,也难以持续的完成这个任务。但是,大家都知道,写作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分析。就像有的朋友喜欢运动,每天都要保持适量的运动计划。我也是,我在讲课的时候,是非常享受那个过程的。
这就是当一个人自主选择做某件事,和他被要求、被控制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,整个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包括,你给孩子的奖励,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,奖励也会变成是一种控制。
我们来说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,就是要不要给奖励让孩子做家务。这个现象也引发了不少家长朋友的讨论,有些父母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办法,我给孩子一点钱,孩子就愿意去做家务了。在生活中,我们确实看到了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。奖励一出,孩子马上就有动力去做事了。于是父母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方法。
当然,也有些父母对这样的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。他们认为,孩子做家务是家庭成员的天然义务。而且,如果让孩子把做家务当成一件快乐、有意义的事情,他就会更投入其中。孩子看到自己整理得整洁清爽的屋子时,会感到满足和愉悦。但如果用金钱奖励来激励孩子,他做家务的目的就会变成拿到钱。这样一来,孩子内心里那种自我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丧失。
那么,这两类父母的看法,到底哪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呢?
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实验,叫做索玛拼图实验。索玛拼图是70年代非常流行的益智游戏,把一些小方块通过不同的组合,拼出各种形状。
研究人员邀请了两组实验者参与。这两组的参与的区别是,A组在拼出一个图案的时候,就能得到一美元的奖励。一美元在当时,还是很值钱的,这个奖励还是很吸引人的。而B组,则没有任何的奖励。
当两组实验者玩了一段时间拼图之后,研究人员就会过来告诉他们说,我们要休息一会,大家可以在房间休息,看看杂志,吃点零食,放松一下,当然你们也可以继续玩索玛拼图。说完,研究人员就离开了。
其实,这个时候,实验才真正的开始了。因为研究人员想要观察,在他们离开房间后,两组的实验者还会不会选择继续玩索玛拼图。结果显示,能够拿到金钱奖励的那一组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继续玩拼图游戏。反而是没有金钱奖励的这组实验者中,更多的人在继续玩这个游戏。
原因是,能够获得奖励的A组实验者们,把这个拼图游戏当作了任务,必须完成才有外部奖励。而这种奖励,其实是一种不易被觉察的轻微的控制,控制就意味着你丧失了选择的自由。一个人如果没有选择的话,就会丧失是存在的意义,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。
这个实验,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:这种不易被察觉的控制,会伤害一个人的自主,削弱一个人的自驱力。所以,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,那天天在他身边催促他,告诉他学习很重要,必须得学,还有奖励好成绩、惩罚差成绩等等的这些做法,就有可能会给你带来出乎意料的结果。
自主的核心,是选择。当一个人的行为带有“不得不做”,而不是“选择去做”的体验时,就不是自主的,而是一种“疏离”的状态。
什么是“疏离”呢?“疏离”,就是你不能、无法沉浸在当下生活的一种感受。如果一个人做事是自主的、是真实的,他就能沉浸其中,甚至体验到心流的幸福感。自主,就是他能控制什么,决定什么,他的感受重不重要。
但是,如果一个人吃什么、穿什么,什么时候吃,怎么吃,都不是自己选择的话,他就总有一种受到控制的感觉,不能表达自我,不能获得个人认可的状态。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体验之后,往往就会表现为消极、没有动力。
“疏离”的孩子,就是没有自主感的孩子。孩子找不到学习的理由,非常的消沉。
再分享一个案例。有位爸爸联系我,说孩子厌学,怎么说也没有用。他们一家人过来向我求助,孩子现在是高二年级,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,但是孩子却呈现出不想上学的状态,学习成绩也开始一落千丈。
最让人担心的是,这个孩子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,消极而麻木。比如,我问了他一些问题,喜欢什么,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,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,未来想去哪个城市、国家等等。但是,这个孩子的所有回答,都是消极的。他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,他认为学不学都那样,对未来也似乎没有什么期待,所有的回答都很简短空泛,连眼睛都没有光彩。
这位父亲很沮丧,他不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。他是从小山村考出来的,来到大城市打拼,很不容易呀。靠着自律、勤奋,就这样一手一脚做起了自己的公司,在上海买了房。这位父亲也困惑,为什么孩子没能像自己一样努力学习,去创造更好的生活呢。他就问我,该怎么办才好。
其实,最重要的是要支持和恢复孩子的自主感。但是,在这个家庭里,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因为父亲靠着自己的努力,改变了命运。这来自于他的自驱力而形成的价值观。同时,也因为他希望孩子也能形成这样的价值观。我并不是说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,但是,在父亲强烈的方方面面的控制下,孩子就失去了属于他的自主性,最后就导致了孩子与学习产生了疏离感。
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最根本的的问题不是如何去激励孩子,而是如何创造条件,让孩子自己激励自己。让孩子找到内在的动力和激情,让自己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力,学会合理安排时间,制定计划并执行。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,让孩子自主地学习、生活,追求自己的梦想。
本文中,我们谈到了自主源于自我管理,核心是选择。当一个人的行为带有“不得不做”,而不是“选择去做”的体验时,就不是自主的,而是一种“疏离”的状态。疏离的状态,会让我们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与动力。下次,我们再来说说,孩子自主性是怎么形成的,家长又需要为此做些什么。
编辑:李慧
一审:李慧
二审:汤世明
三审:王超正规股票配资门户
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