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写版:正规股票配资门户
文/潘彩霞
上海,一家医院。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者在女儿的搀扶下站在熙熙攘攘的队伍中,四周人流涌动,几乎没有空位可坐。女儿无奈之下,指了指消防铁柜,把他安置在上面。当他们精疲力尽时,一位年轻的医生仍然高声指责着他们。终于,忍不住的女儿情绪爆发:“你知道他是谁吗?他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,是国宝级人物,是海军的骄傲!你竟敢对他如此无礼?”
这句话引起了周围的关注,医院方面立即做出了妥善处理。
这位老者,正是被誉为“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”的潘镜芙。尽管他的成就卓越,女儿潘丽达却始终认为:“父亲的军功章里,妈妈许瑾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,她是我们家应该永远铭记的人。”
展开剩余83%1952年,潘镜芙从浙江大学毕业,随即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。当时的他,正值青春年华,充满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热血与理想,豪情万丈。
在这段美好的岁月里,爱情也悄然降临。那时,潘镜芙担任团总支的文体委员,负责组织一次活动。在活动中,他得知同事许瑾曾是部队文工团的退伍军人。为了更好地了解她,他决定亲自上门邀请。
许瑾温文尔雅,待人热情,二人交谈甚欢。临别时,她送给了潘镜芙一张照片,照片中,许瑾乌黑的发辫垂在肩头,明亮的双眼透着温暖,微微的笑容里藏着无限的柔情。潘镜芙顿时心生悸动,决定追求她。
机会很快到来。许瑾因盲肠炎住院,潘镜芙每日前往医院看望她。病床前,两人讨论文学艺术,交流心灵,直到她康复出院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潘镜芙的深情打动了许瑾的家人,潘丽达回忆起,当年两人婚礼上,亲友们的祝福声响彻云霄。
时光荏苒,潘镜芙在诗中回忆起那段初识的美好:
“明窗净室初见时,清眸双髻体如玉;春风拂面东沟行,牵手心动情意浓;意浓情切诉衷肠,银线传音寄情长;无论贫寒与清苦,心心相印终成婚。”
事业与家庭并行,潘镜芙在工作上始终充满激情。在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,他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,赢得了业内的认可与尊重。
然而,就在他准备在电机行业大展宏图时,一纸调令将他带往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。这个消息令潘镜芙如梦初醒,兴奋不已,因为他少年时的梦想便是设计军舰。
第一天报到时,阳光明媚,温暖的风吹拂着他的脸庞。他特意换上了新衣,步入那座红色的设计大楼,激动的心情丝毫未曾消退。
在那个时刻,中国与苏联的友好关系正在升温,苏联专家的帮助使得中国的军用舰艇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。潘镜芙迅速投身其中,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,开始了这段艰辛而充实的事业旅程。
1955年,潘镜芙的儿子出生。为了纪念自己开始投身船舶设计的这一年,他为孩子取名“伏波”。
然而,尽管他学的是电机专业,造船对他来说完全陌生。为了更快熟悉造船技术,他主动向领导请缨:“我一定要亲自去船厂,看看舰船到底是如何建造的。”
经过许瑾的支持,他告别了家人,前往武昌的造船厂,参与扫雷舰的建造。他在厂区生活了五个月,每天以黑面馒头为食,几乎与世隔绝。然而,这段艰苦的历练极大地提升了他对舰船设计的理解,并赢得了苏联专家的高度评价。
回到上海后,潘镜芙参与了护卫舰的设计,担任电气设计负责人。在与同事们的协作中,他成功将直流电改为交流电,解决了中国船舶动力系统的难题。这一突破不仅改变了中国舰船的发展轨迹,也让潘镜芙在业内声名大噪。
尽管事业上的成就让他备受瞩目,但对于潘镜芙而言,更令他骄傲的,是他与许瑾共同度过的家庭时光。夫妻情深,儿女绕膝,许瑾喜欢唱《洪湖水浪打浪》,潘镜芙则用口琴为她伴奏。当女儿用稚嫩的声音唱起《小鸭子嘎嘎嘎》,他们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瞬间,幸福与欢乐溢满整个家庭。
然而,随着事业的重担越来越沉,潘镜芙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,夫妻俩的歌声渐渐变成了《送别》——潘镜芙被派往南京、武汉工作,而许瑾则带着孩子们独自在上海度日。
1966年,导弹驱逐舰的项目启动,潘镜芙作为主要负责人,带领团队日夜奋战,在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。压力与思乡之情时常令他夜不能寐,但他总是通过写信来维系与家人的联系。
两年后,中国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开始建造,潘镜芙目睹着艰辛的努力结出硕果。1971年,当“济南号”导弹驱逐舰驶向大海时,全体成员都泪流满面,激动不已。
远在千里之外,许瑾则依然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担,抚养孩子,照顾老人。她常对孩子们说:“爸爸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,我们要全力支持他。”每年一次的探亲假,是潘镜芙与家人唯一的团聚机会,然而每次离别时,许瑾总会为他唱起那首《送别》。
年复一年,孩子们渐渐长大,许瑾也终于有机会与潘镜芙重聚。在她到武汉与他团聚的船上,旅途艰苦,她与丈夫的每一次相见都让他们更加珍惜。
晚年的潘镜芙常回忆起许瑾:“她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,擅长与人沟通。作为副所长的妻子,她总是处理好那些我不擅长的人际关系。在很多事情上,她和我互补,她的支持是我成功的重要原因。”
在许瑾的陪伴下,潘镜芙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052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。首舰“哈尔滨号”交付海军后,他被誉为“中国第一个全武器系统专家”。
随着“哈尔滨号”舰艇首次访问美国,潘镜芙与许瑾一起见证了中国海军的崭新面貌。在那里,数以万计的华侨涌向港口,前来参观这艘象征着中国海军崛起的舰艇。一位老人抚摸着舰身,激动得哽咽:“我们一直在等待你们,今天,终于等到了!”
这次巡航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回忆。潘镜芙与许瑾,携手走过岁月的长河,艰辛与汗水,成就了他们的梦想。
然而,尽管经历了如此多的荣耀与成就,许瑾的去世给潘镜芙带来了深深的痛苦。2010年12月,许瑾因病去世,临终时,她曾在电话中对他说:“我到了武汉,快来接我……”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刻,也是潘镜芙心中永远的遗憾。
许瑾离世后正规股票配资门户,潘镜芙陷入了漫长的沉默。在她生前使用过的病床旁,他悼念着那个曾经为家庭奉献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