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
学
巨
匠
中国现代文学的“激流勇士”
巴金
巴金(1904-2005),原名李尧棠,字芾甘,生于四川省成都市,祖籍浙江省嘉兴市。现代文学家、翻译家、出版家,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,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。他的代表作“激流三部曲”影响了几代读者;晚年创作的《随想录》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“里程碑”。2003年巴金被国务院授予“人民作家”称号。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,更因其对自由、青春与人性的深刻探讨,被翻译成多种语言,成为世界文坛认可的重要作品。
展开剩余84%人民作家
家
《家》是巴金“激流三部曲”的第一部,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以20世纪20年代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为背景,讲述了高家三兄弟——觉新、觉民、觉慧在家庭与时代浪潮中的不同命运。
小说以觉慧的成长为主线,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,巴金以自身经历为蓝本,将对封建家庭的憎恨、对自由的向往融入其中,塑造出觉慧这一“五四”新青年的典型形象。阅读《家》,既能感受到封建家庭的压抑与黑暗,也能体会到青年一代追求自由、反抗压迫的勇气,它不仅是一部家族史,更是一部中国青年的觉醒史,至今仍能让读者感受到“激流”般的力量。
春
暗夜中的微光
《春》作为“激流三部曲”的第二部,延续了《家》的叙事脉络,聚焦高家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进一步分崩离析。此时的高家依旧笼罩在专制阴影中,祖父高老太爷的权威虽渐趋衰落,但其代表的封建秩序仍在摧残着年轻一代的命运——淑英被强行安排婚事,蕙表妹因封建婚姻郁郁而终,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礼教桎梏中挣扎。
觉新依旧在“作揖主义”中痛苦隐忍,却在目睹亲人的悲剧后逐渐觉醒,开始暗中支持反抗;觉民坚守着与琴的爱情,用逃婚的勇气打破封建婚姻的枷锁;觉慧虽已离家,但他的精神始终鼓舞着家中的进步青年。巴金以细腻的笔触,刻画了青年们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,淑英挣脱束缚、远赴上海的选择,成为暗夜中最耀眼的微光。小说既延续了对封建家庭腐朽本质的批判,更凸显了青年一代反抗意识的觉醒与成长,让“激流”的力量在隐忍与抗争中持续涌动。
秋
新
生
腐朽的崩塌
新生的希望
《秋》作为“激流三部曲”的收官之作,奏响了封建大家庭的挽歌。经历了一系列悲剧后,高家早已分崩离析:高老太爷去世后,家族内部的贪婪与倾轧彻底暴露,兄弟们为争夺家产反目成仇,封建伦理的虚伪与残酷被赤裸裸地揭开。
觉新彻底摆脱了过去的懦弱,直面家族的罪恶与自身的过错,全力保护身边的亲人,完成了从“牺牲品”到“守护者”的蜕变;觉民与琴的爱情历经考验,最终在新时代的曙光中收获圆满;而那些顽固维护封建礼教的人物,也在时代浪潮与家族内耗中走向覆灭。巴金以冷峻而有力的笔触,描绘了封建大家庭无可挽回的崩塌命运,既展现了旧制度灭亡前的混乱与黑暗,更传递出新生的希望。小说结尾,高家的衰败与青年一代的成长、觉醒形成鲜明对比,“激流”最终冲垮了腐朽的堤坝,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。
随想录
《随想录》是巴金晚年创作的散文集,收录了150篇文章,创作历时八年,是他文学创作的“压卷之作”,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分量的反思文本。
晚年的巴金,褪去了青年时期的炽热,多了几分对历史、对自我的深刻反思。他探讨文学的意义,强调“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”;他关注社会现实,呼吁尊重人性、追求真理。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质朴的语言和真诚的反思,每一篇文章都是巴金“用生命写就”的心声。阅读《随想录》,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对历史的敬畏、对人性的尊重,它不仅是巴金个人的精神自传,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随想录
从激流奔涌到直抒胸臆,巴金以一生真诚为文学写下“讲真话”的注脚;这份赤诚未褪色,他的作品不只是文字沉淀,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,提醒我们坚守善良与勇气。
盛
《家》
馆藏地
逸夫馆二楼C区
索书号
I246.5/24=7
《春》
馆藏地
逸夫馆二楼C区
索书号
I246.7/280
《秋》
馆藏地
逸夫馆二楼C区
索书号
I246.5/4Z
《随想录》
馆藏地
逸夫馆二楼C区
索书号
I267/2021正规股票配资门户
发布于:北京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